七夕 家家乞巧望秋月\n\n “天阶夜色凉如水,卧看牵牛织女星
七夕 家家乞巧望秋月\n\n “天阶夜色凉如水,卧看牵牛织女星。”尽管耳畔刮过的风还带着丝丝暖意,可就在盛夏之中,8月4日,七夕节将践约而至。七夕,一个极具浪漫颜色的传统节日。在现在人们的印象中,这个节日总与爱情有关,寄托着人们关于夸姣情感的神往。但在古代,这一节日也以乞巧、祈福为主题,是以女人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。\n\n 月下乞巧、投针验巧、喜蛛应巧……假使穿越到数百年前,就能看到在七夕之夜,天空中繁星点点之时,闺阁中的少女们在月光下摆好香案、花果,围在桌前点着香蜡,静静许下自己埋藏心田、想要向织女倾诉的祝辞,抑或在装满清水的碗中小心谨慎地投下一根银针。“旧日的少女们可谓无师自通,靠已出嫁的姐姐们以身作则,撒播千年经久不衰。”风俗专家刘孝昌说。\n\n 月下乞巧手\n\n\n\n\n 更请求婚姻巧配\n\n “乞巧节,能够说是传统节日中极富浪漫与奥秘颜色的节日。”相比较当下街头巷尾里商家打出的“七夕”宣传语,刘孝昌更乐意将阴历七月七日这个节日称为“乞巧节”。由于,这个节日不只包含了牛郎织女美丽的传说,更寄托着劳作女人的夸姣愿望,所以“七夕节”也被称为“乞巧节”“女儿节”等。而“乞巧”,指的是“请求技艺、才智之巧”。\n\n “乞巧节的奥秘之处,在于能够参加该节日的时刻、参加者是特定的。”刘孝昌说,“乞巧节”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女子们专属的节日。女孩子们在阴历七月七的夜晚,除了向织女请求巧手之外,更请求婚姻巧配。\n\n 穿针乞巧、喜蛛应巧、投针验巧……数千年来,乞巧的方法也开展出了多种挑选。其间,投针验巧应该是人们比较熟知的方法,不少影视剧对这一风俗进行了演绎。\n\n “七夕节,女娃子们往往要预备一个洁净的大碗,在正午12点,满满地舀碗水放在院子小茶桌上,让太阳光把碗中水晒熟,待黄昏月色星空下备用。到了晚上,把现已晒了大半天的那碗水请到小桌正中,再顺次把素日做女红所用的绣花针,轻轻地放在碗中水面上。”刘孝昌介绍道,不识抬举的是,那一只只闪着寒光的铁针,竟然真的能够飘浮在水面上。此刻,在烛光与月光照耀衬托之下,碗底竟然会呈现一朵花瓣或独特斑纹,不断改换,“这时少女们高兴欢笑,彼此夸奖对方心灵手巧。”\n\n 在古籍《帝京现象略》之中还记载,水底针影“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,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,谓乞得巧;其影粗如锤、细如丝、直如轴蜡,此拙征矣”。意思是水底下呈现的针影,若是呈各种形状,便是“得巧”;若是垂直的一条,便是“乞巧”失利。\n\n 七夕放河灯\n\n\n\n 烛光波光交映生辉\n\n 不只乞巧这一风俗撒播千年,刘孝昌说,在西南一隅成都的江安河畔,还有一种风俗相同历经了年月的长河,那便是——放河灯。\n\n 在常人的印象中,放河灯似乎是阴历七月半,也便是中元节的风俗。但刘孝昌说,在中秋节和七夕之夜,江安河中也能看到烛光交映的壮丽现象。\n\n “在乞巧节,放河灯的主要是女娃子和新媳妇,她们对制造河灯与放河灯这一风俗极为宠爱。早在节日的前几天,女孩子们就亲手糊制成各式精巧纸质河灯,有的还在河灯上写上自己内心深处对夸姣爱情和幸福生活的祝词。”七夕之夜,只见她们把一盏盏精心制造的河灯点着后,用双手轻轻地投放到波光闪耀的流水中。不少女子一边放河灯,一边静静地祈求祝愿,待河灯放完后,仍站在河滨久久不肯离去。\n\n “只见她们抬头远望一盏盏亮堂的河灯,漂浮在水面上顺流而下,河面波光粼粼,星光闪耀,河灯由近及远流向远方,最终消失在夜空的天边之间。”刘孝昌描绘到,那百盏千盏的河灯,跟着河流的动摇连成一片,烛光点点不断地漂动着,与江安河的波光映衬生辉,十分壮丽。\n\n “放河灯,放河灯,今天放了明日扔。倒霉都流尽,福泽吉星临。”这句曾撒播在成都人口中的俗话,也是对在江安河畔金花桥下放河灯这一风俗最生动的描绘。\n\n 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【修改:王诗尧】